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我有位好友,也是笃爱自由平等,自主自立。跟她宣讲尊重孩子,那真是侮辱她的品格。因为她本来就满心要尊重孩子。

她的宝宝2011年6月出生。最近她问我个事儿。问来答去,推敲细节,当我说到:“如果你抱不动了,不用死撑啊,就把她放回到推车里面。但是一边放,一边告诉她,妈妈很累了,需要休息一下,请你先坐一坐,妈妈等下还会来抱你。说的时候,不要有怨气,看着宝宝的眼睛说。就当她能听懂。“

好友坦白说:”怎么才能当她能听懂啊?她明明不懂啊。所以我也不跟她说那么多。“

是啊,这么大的宝宝,的确可以说是听不懂你的话。我的好友也明白,我提的建议,是针对情感直接传递的,不是要宝宝听懂了以后体谅妈妈。即便如此,落实到行动,落实到具体情形,如果觉得孩子就像牛一样,你对之弹琴的兴趣和动力何来?还要天天弹,不时弹。

 

不管我们怎样相信和传播孩子的智慧,孩子各方面发育尚未完成的事实,总是挑战父母的具体应对能力。在各个不同阶段,孩子抓不住东西;定位不了物体;不能分别控制手指的运动;不知道红色叫红色,紫色叫紫色;不会走;不知道爬那么高掉下来要断手断脚;跌倒了不知道下次跑慢点;吃塑料袋不知道自己会噎死;会把腰果叫做香蕉,会把三角形的玩具树叫做教堂;不知道死了就是回不来了;不知道什么叫上班迟到,不知道时间表;不爱干净不肯洗脸;不知道室内公共场所不该大叫;不知道打人脸和打人屁股的激怒程度不同。种种不知道,种种能力和知识缺陷。

那到底孩子有怎样的能耐和智慧?如果大人感知不到孩子完整的人格,怎样避免得了”无意中“的人格侵犯?怎样把尊重的原则落实到言行的细节?

 

当然,有人会说,孩子和牛的很大一点不同,是孩子长得很可爱。超短的四肢,超大的头,幼嫩的皮肤,最关键的是,相貌中还有父母的痕迹。真的,对很多父母来说,这种相似,还有血液的成分,是爱孩子的最大原因,甚至是唯一原因。当然,这样的父母,不可能爱别人的孩子。

孩子可爱,能否替他们赢得尊重?这个命题本来就很奇怪。正如美貌的女子,能引来男子的调戏,却难奢谈尊重。而据我在街市厅堂所察,只要没有尊重的态度,那么,可爱的孩子,也只会招来肢体和语言的调戏。

 

那么,面对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孩子,或者语无伦次的孩子,大人怎样才真的会和孩子去对话,去认真对话,而且保持认真对话呢?

我想起前天在回家的公交车上,有个德国的老奶奶,怎样和阳阳对话。奶奶和阳阳的座位隔着过道。阳阳坐不住了,下地去玩。和老奶奶眼神一个交汇,阳阳开始和奶奶说话。说得那真是十分重要的话呀!

”我有鞋子。“一边指指鞋子。老奶奶居然听懂了这句毫无由来且发音含糊的童言,看着阳阳的眼睛,重复了一遍,微微点头。

阳阳紧接着说下一句:”这个是大大的门。“指着下客人门。奶奶又重复。

阳阳接着指上客门:”那个是小小的门。“奶奶又重复。

然后阳阳看见了车窗外的什么东西,就跳跃地说了那个东西。老奶奶又重复。

我默默在一旁观看,心里惊雷阵阵。就像是我脑子里有张清单,上面列着与两三岁孩子的对话指南,每一条建议边上都有一个方框,可以勾选。这几条指南,是从前沿的幼儿脑神经发育科普书中总结到的。这位老奶奶育儿的年代,这些研究都还没有展开。而看老奶奶对话的方式,每一条指南都勾选成功,逐条亮起。

认真倾听。

重复孩子的话。

以正确的发音和语法,重复内容,但不要有纠正的姿态。

对话,而不是评定。不管是褒是贬,评定的姿态,是居高临下的姿态。

不要笑话孩子的说话方式,哪怕是慈爱地笑话。

 

一个我修炼了很久的课题,从一堆科研知识里推导出来的行为指南,这个老奶奶就这样示范出来了。我不能相信,她的态度,来自于同样的知识。那么,她是通过哪条路径,实现了这样的行为?

 

我又想起,管我家这片的邮递员,刚才我给她开门时怀里抱着老二涛涛,涛涛才五个月大,正可说“什么都不懂”。她还是跟涛涛用第二人称直接对话,并且在说完话后,看着涛涛,那神情,就好象大人对话时,给对方说话的机会。涛涛什么也没说,只是看着她笑。而这个沉默的答复,在邮递员看来,完全是人与人的交流。我旁观这场简洁的对话,知道我无法用文字传递情境中的精微气场,只能说我真的感受到了不同的交流模式。我以为只有“无知”的阳阳哥哥,才会对涛涛真心平视,才会严肃而有点生气地告诫涛涛:“你不要吐奶!”才会跟涛涛说“晚安”后,执着的等待涛涛的回复,不惜再说一遍,再盯着涛涛,并微微埋怨涛涛的沉默。

一个成年人,怎么会以同样地认真,跟婴儿这样对话?并且神情如此自然?如果我还要加上一点故土盛产的职业歧视眼光,那就再加一句,她不过是个邮递员!

 

我这不是要给哪个社会唱颂歌。只不过是,现象摆在眼前,问题萦绕在脑海,不思索,我就不正常了。

我和自己的默认模式较了好大劲,才慢慢养成的跟孩子对话的模式,为什么人家做得那么自然?为什么我那同样充满人文关怀的好友,觉得对着自己的宝宝,找不到对话感?

说一声尊重孩子,似乎是条捷径。可是危险在于,不从细节中解剖出尊重与不尊重的区别,那很多自以为尊重孩子的人,只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行为无法察觉罢了。

 

我不知道德国的社会怎样走到今天的局面。我也幻想,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,一切会水到渠成。可是我不该消极等待。我们每个人都不该消极等待。如果你知道,孩子说话前的咿咿呀呀,也会慢慢偏向母语中的元音辅音;如果你知道一个12周大的孩子,连续听一个非母语者对ta说话15分钟以上,ta的咿咿呀呀中,新语言里的元音的出现频率就会升高;如果你知道,大多数孩子的第一个词汇,都被父母忽略,因为父母并不认真听孩子说话,然后孩子就沮丧地重回无意义咿呀模式,一回去就是几个月。如果你知道了这些,以及更多,是不是会对孩子神奇的大脑和迫切的学习劲头,有新的敬意和情感?你是不是更容易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格充分的存在?

哪怕这样的思想和情感转变来得很慢,我们也要为之努力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鲍菡萏

鲍菡萏

30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山远始有容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