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至迟等到孩子一岁多,各家大人总会通过某种机缘,发现孩子听懂了大人的交谈。譬如上一篇博文后头,有家长留言,说:“我儿子1岁多的时候,我们还在讨论他的音乐便桶没电了,他就知道去找电池给我们。 我们讨论着是否要外出的时候,他已经把我们出门的鞋子都拿到房间里了。 小孩子怎么会不懂,只是无法和成人一样表达而已。”

具体的机缘,家家不同,但是孩子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,向大人宣布:“我懂!”

可是之前呢?不会走路时呢?不会爬时呢?甚至再往前,你举一个东西到孩子眼前,孩子也抓不住。这时候的孩子,到底懂什么呢?这时候,我们对孩子说的话,到底对孩子的发育,起了怎样的作用呢?

近日和我父母视频聊天的时候,我母亲说:“等到老二涛涛快一岁的时候,让他到中国来住,住一年,这样能给他一个中文的底子。”

这个提议代表了一种认识,就是孩子学说话,是从一岁左右开始的。大呼“孩子其实什么都懂”的朋友,其实也不会指望一个六个月的孩子,听懂大人的交谈后,做出什么动作,清晰无误地表明ta破解了语义。

当然,人类的语言,远不只是口腔发声的这一种。手势、体态、神情 ,都是很重要的语言。这一点,很少有人否认。就算是只谈狭义的语言,在字词语句之外,口语中的音调、音量,也都饱含信息。两个月的宝宝,听见房间里有人吵架,就会哇哇大哭,并非是他们听懂了尖刻的辞令。从他们躺的位置,也看不见大人的表情。可是他们照样能被怒气吓哭,跟听到物体掉落、门被大风撞拢时简单的惊吓,有所不同。

绕来绕去,你或许已经发现,对于孩子各个阶段的懂与不懂,需要更精微的了解。笼统说孩子其实什么都懂,然后在与孩子相处时,却不时给孩子心理暗示:“孩子其实你什么都不懂”,这样矛盾的生活,恐怕是一部分家长的常态。

 

还是借用文首的例子,展开一下想像。情节如有雷同,纯属...呃...想像前进行了观察之故。有一天早上,孩子的奶奶和父母吃早饭,说起孩子的音乐便桶没电了,一岁多的孩子就去找了电池,拿给大人。大人又惊又喜,接过孩子的电池,夸道:“哦你这么乖啊?你都晓得啊? 是乖,是乖!来,妈妈/爸爸/奶奶亲一个!”然后,大人开始兴奋地谈论这个重大进展。互相复述刚才的情形。并推论孩子以后一定会顺利开口说话——孩子不会说话,是每家每户的一个无法压抑的担心。越是热衷于说“不用担心,早点晚点没关系,都会开口的”,越是表明这个大人牵挂着、担心着,需要不断对别人讲、听别人讲、对自己讲,自己的宝宝一定会说话,才能稍微安心。

 

然后,父母出门上班,奶奶带着孩子去小区里玩,顺便到门口买点菜。遇见隔壁单元的刘家外婆,奶奶赶紧炫耀孙子的重大进展。“莫看其嘎小人啦,老早晓得的啦!小脑筋多少好的啦!......“(注1)炫耀了半天,又出于文化规约,不想过分把对方比下去,言辞中就只能揉进去一点自贬,略等于贱内、犬子之类“雅语”,“你说滑稽不滑稽啦?”

刘家外婆应景大笑,奶奶也得意大笑,笑浪阵阵,扑向孩子。孩子正要把拣起的石头用他触觉最发达的口腔,鉴定一下质感、温度、硬度,奶奶及时发觉,大声喝止,见孩子不准备听令,赶紧抓住孩子的手,用力把手和石头,从嘴巴边缘抢救出来。一边跟刘外婆继续叨叨:”小人就是没数帐,嘎泥腥的东西,要去吃。吃了肚子要痛的,其啦不晓得。讲也讲不睬。“(注2)

 

从孩子的角度去看,从家里,到小区路上,整个过程中,孩子得到了多少正面的对话?这里有两个要素,正面,对话。被正面对待,还是被当作空气,这尚易辨别。难辨别的,是对着孩子说的话当中,哪些是对话,哪些是独白?

 

今天只能在此煞笔。下回继续来分析上述情形,并且讨论几个重要的问题:我为什么要纠结于正面对话的问题?正面又怎样?第三人称 又怎样?对话怎样?独白又怎样?

简而言之,关乎人格发育,关乎语言发育。我关注的理由,有的听起来很虚渺很抽象,比如人格、人际互动模式;有的很实用很功利,比如孩子日后的学业成就。其实都交织在里面。

孩子开口以前,在以怎样的方式学习母语,也会有详细介绍,并且探讨市面上种种早教方法,探讨婴幼儿书籍、玩具的设计理念。

当然,作为一个妈妈,当我自己的孩子需要我去抚慰、游戏、对话时,我当然要言行一致,放下我心爱的写作,先去陪他们成长。

 

 

 

注1:宁波方言中,小孩叫做小人,发音接近“小宁”。 其,是单数第三人称代词。嘎,程度副词,“这么,那么,介么”之意。

注2:宁波方言中,没数帐,就是不懂事,不知道事情的后果。其啦,是复数第三人称代词。泥腥,肮脏。讲也讲不睬,就是说了很多遍也没有用。

注3:借助网友留言而展开的一系列情节虚构,当然不时针对留言的网友,希望不要引起误会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鲍菡萏

鲍菡萏

30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山远始有容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