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涛涛伸手来抓我手中的护手霜。我递给他,顺口说:“护手霜,涛涛。”涛涛饶有兴致地摆弄起来。护手霜管体细长,一头扁尖,一头圆;塑料质地,绿白相间。

孩子六个半月,已经有发达的触觉。他用手和口腔触到的,是塑料的质地。六个半月,视觉已经突飞猛进,比起初临人世,不辨色彩,不辨平面立体,不会定位物体,如今的涛涛,视网膜中央已经比边缘强大,视锥细胞密度大增,彩色视觉、视敏度大有起色;虽说立体视觉还欠火候,远距定焦还很勉强,对付手里的这管护手霜,视力绰绰有余。

他听到我说:“hushoushuangtaotao. "兴奋地冲我咧嘴而笑,似乎知道,这串音节,和手中的东西,有些关联。

 

涛涛很喜欢客厅里的猪猪靠枕。淡粉红的猪脸形,长着耳朵,绣着黑色的眼、鼻、嘴,侧边有亮闪闪的拉链头,拉开可以当毯子。我搂着涛涛,一手拿着猪靠枕,和他一起看着靠枕,说:“涛涛,猪猪!”

涛涛的兴趣点在哪里,我无法确知。一个简单的物体,也有那么多维度:色彩、形状、质地、重量、温度、大小、功用,还有,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。

对着靠垫,我该说“靠垫”?还是“猪猪”?还是“粉红色”?还是“黑色”?还是“软软的”?还是“猪猪的眼睛”?

我脱口而出,说了“猪猪”,那就“猪猪”吧。

在生命之初,每串音节的语义,有太多可能。每个物件,每个事件,有太多的维度。孩子,就从这完全开放的世界出发,带着人类生就的语言潜能,开启母语的航程。

我并不担心,涛涛到了四岁五岁,仍会把猪猪,当作是四十厘米见方的粉色软布垫。母语习得之惊人,正在于此。孩子能在查字典、习语法之前,就掌握那么多音节串与事物的对应;就知道“再玩五分钟”,在汉语里的语序不是“再五分钟玩",在德语的语序却是”再五分钟玩“。 

这个漫长的积累过程,简而化之,是这样一场细密地甄别:blumen音阶串,第一次听到时,眼见ABCDE诸事物,体验fg两种感觉;第二次听到时,眼见XYZHJ诸事物,经历kg两种感觉;第三次听到时,出现TSAKI诸事物,体验gy两种感觉......

那么多音节的组合,长长短短,断断续续,时快时慢,时清时浊。哪些音节总是连在一起,是个固定单元?哪些固定单元,定要依此非彼的次序出现?毛茸茸热乎乎、卤门未合的小脑袋里,时刻运算的,就有这样一些问题。*

一个三岁的孩子,知道A、B、C、D、E、X、Y、Z、H、G、T、S、K、I,各项事物,分别对应哪个音节串。知道f、g、k、y各种体验,分别用什么词组表达。真了不起!

 

且慢,什么叫知道?

知道,不知道;黑,白。没有过渡。而母语习得,恰恰是漫长的渐进,是螺旋的上升,如佛堂顶垂悬的盘香。

 

我家老大阳阳,快满三岁。他喜欢香蕉,吃过很多,能用语言清楚地索要。他也喜欢腰果,吃过多次,也听过腰果的名字。有一次,他举起腰果,自豪地说:“妈妈,香蕉!”我本能地纠正:“这是腰果。”

阳阳也喜欢吃鸡蛋。喜欢蛋黄。他费尽苦辛,剥干净鸡蛋壳(他叫鸡蛋皮),咬下一口,没见蛋黄,说道:”没有鸡蛋!“他切开荷包蛋,蛋黄没煎老,流出来,阳阳急道:”有油!我不要油!“

唉,成人的世界已经封闭。xiangjiao,yaoguo,jidan, danhuang, you,这些音节、音节组合,已经在语义的世界里,嫁定绑定,失去自由。阳阳涛涛的世界里,世界依然开放。

用混的概念里,并非没有规律。腰果和香蕉,形似;jidan之音响起时,蛋黄总是在场;流蛋黄和油,颜色相近,质地相似,流动的模样相仿。

一个概念,有那么多维度;孩子只关注他最感兴趣,或最易感知的维度。这是局限,也是空间。诗意的联想,艺术的抽象,都善于穿透纷繁的表象,抽离出众人忽视的某个维度。

约定俗成的语言,本身就是一个框框,把观察世界的角度,锁定在符号里。说自行车,突出其自行之感;说脚踏车,突出其动力的直接来源。

 

当孩子开始使用一个语义符号,对符号背后的概念,掌握得却还浅。两岁如此,三岁如此,四岁、五岁、六岁、七岁,以至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工作。有些概念的掌握,因为体验的缺乏,迟迟达不到深度。譬如,死亡。至亲至爱之亡,才会真正把这个语言符号的底蕴,交付给你。博爱者,至亲至爱,包括鲜花、动物,对死亡体验得多,体验得早。至自私者,总也有不舍天人永隔之人,一朝长辞,刻骨铭心。

 

我近日苦思,有多少所谓阳阳不讲理的情形,只是因为他对语义的掌握不透彻?有多少概念,我听他常说,就以为他已经理解准确?掌握不透彻,能不能怪罪于他,对他发火?怪他什么?怪他在世上才活了不到三年?怪他无法听懂陌生音节串组成的急促解释?

如果妈妈我不能体谅他的艰难,孩子真是孤苦。

 

 

 

 

*注:后台运算能力,仅举一例。罗切斯特大学一组研究员(Richard N. Aslin, Jenny R. Saffran, and Elissa L. Newport)在实验中观测到,8个月的婴儿,听三分钟连续不断的音节,就能区分出里面的词与非词。实验中一共用到12个音节。构造出的真词,共四个,每个词内三个音节,凡出现时,总是按固定的顺序出现,A音节后总是B,B音节后总是C,过渡的概率是1,称为词。单独拎出来的非词呢,是拿真词的末音节,续上另一个真词的两个首音节。这种过渡的概率,在三分钟的语料库里,只有0.25。这三分钟里,音节与音节之间没有停顿,没有语调起伏。词,是生造的词,不是从自然语言里抽取的词。发音,是电脑软件的自动发音。pabikugolatudaropitibudodaropigolatu...就这样。连续三分钟。听完,让婴儿听单个的词与非词。婴儿听到非词,认为这是新词,会多听。这种行为上的区别,在受试婴儿中可靠地、反复地出现。两组共三十名婴儿,年龄从七个半月到八个半月。论文题目: 《Computation of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Statistics by 8-month-old Infants》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鲍菡萏

鲍菡萏

30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山远始有容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