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
      哪天不在微博上看点绑架孩子的消息,唉。说起绑架,父母都心底一塌,不愿往下想。小憨——孩子他爸——居然跟我说,花那么多精力防绑架,其实是不理智的。而这是Steven Pinker在书里说的。我马上把大道理搬出来了:“Steven Pinker又怎样?那你也要用点自己的脑子,保持批判的态度!” 小憨看我猴急的样儿,噗哧笑出来,说你自己去看吧,看完我们再说。

我隔日就循着他的书签,往前找找,很容易就找到了这一部分。

这书讲人类社会中暴力的消减,儿童处境的改善只是诸多脉络之一。小憨晕针晕血,读这本暴力史,刻画的种种酷刑虐待,常常支撑不住身子,把书放下。书的核心观点是,暴力在消减。前半摆事实,后半探讨为什么消减。这书引起的争议很大,因为违背人的直觉。大伙儿觉得现今才是最暴力的时代,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啊,什么的。作者无奈,找了好多铁证,密密实实码出一厚本书,欲给“历史近视眼”戴上副明目的眼镜。我估了估参考书目,在800条左右。

梳理千万年来各地人类社会对自己幼儿的虐待,手段之狠毒,暴力之普遍,读来惊心动魄,也暗暗反思“还孩子一个快乐童年”的流行说法。“还”?何时有过快乐童年啊?对儿童的保护,在某些国家已经有了矫枉过正的势头。Steven举例说了美国的绑架孩子恐慌症。据他说,全社会对儿童绑架的恐惧,自1979年六岁男童Etan Patz上学路上遭绑架以后,急剧升温。痛失孩子的父母呢,当然也是好心,成立组织呼吁大家多加小心。有位父亲还四下活动,要求把遭劫儿童的照片印到牛奶盒上,广为传播。另主持了个电视节目,聚焦劫杀儿童案,画面惊悚。政客、企业公关人士、媒体,都没有放过这么现成的好主题,炒作恐惧,

Steven写道:

 “美国孩子的童年换了天。美国父母不会让孩子离开视线半步。去哪儿都开车送去,时刻陪伴。离身了就用手机拴住。手机能消除父母的焦虑么?正相反。响第一声铃没人接,父母就忧心忡忡。孩子在游乐场上自己交朋友的时代也过去了,如今都是妈妈出面约孩子玩(playdate).。Playdate这个词,在1980年代之前根本没有。四十年前,三分之二的孩子步行或骑车上学校,如今只剩下10%。 上一代人小时候70%都外出玩耍,到了这一代,比例降到了30%。2008年,纽约的记者Lenore Skenazy时年九岁的儿子央求妈妈让他自己坐地铁回家,她同意了。儿子安全回家。她把此事写进了自己在New York Sun的专栏,旋即陷入指责的浪潮,被斥为“美国头号烂妈”。 “

后来我和小憨提到这位纽约妈,小憨说:”九岁啦!我比他小就都自己坐地铁了。“我翻了个白眼给他:”可人家是纽约地铁!“

Steven 不斥责她,反而要为她辩护。说她不过是认真查了查事实。事实是,那些印在牛奶盒子上的孩子,绝大多数不是被性变态、走私犯、敲诈犯骗进了货车厢,而是离家出走的青少年,或是离婚后不服抚养判决的一方把孩子带走。实在是被陌生人拐走的案子,1990年代年均200到300起,如今100起左右(书出版于2011年),其中约一半被杀。现在美国儿童5000万,平均100万人一起,风险系数是溺亡的二十分之一,是车祸身亡的四十分之一。

“有人会说,孩子的安全大过天。一年能多挽救哪怕几个孩子,这一切焦虑和开支,都值了。”是啊,安全第一,听得耳朵出老茧。Steven Pinker 怎么反驳呢?第一,生活总是充满妥协和权衡,也没见谁真的老把安全放在头一位,比如把存起来日后缴学费的钱,拿出一部分来,装一套烟雾检测自动喷水灭火系统,把烧死的概率再往下降一降;或者为避车祸,假期也不用出游了,让孩子在家打游戏吧,多安全。第二,就陪你们说安全吧。接送孩子提高安全了?要知道,开车接送孩子的家长,是马路上流动的危险分子。说个绕口的数据,被接送孩子的家长开车时撞死的儿童人数,是其他类型司机撞死儿童人数的两倍。

正巧那几日在读阿城,阿城提到有阵子连续两次被追尾,其中一次,正是开车的家长在骂孩子,骂着骂着撞上去了。

 

哈哈,我看完了就回去和小憨讨论。Steven的意思我懂了,可是我不看好他的这番计算,能有什么用。他算得再清楚,也扳不过恐惧。

况且我读到的绑架拐卖,不是等孩子独自出门了才来的,是大人就在近旁,只离开几步而已。更要命的是骗局,套知孩子信息后,把戏演得来,亲妈成骗子,骗子变亲妈,当着路人的面活生生就要拐走孩子。防范措施不是开车接送那么单纯。再说没车的人多了去了。Steven的意思是说,美国父母现在这种紧盯政策,是过度恐慌。我觉着,紧盯政策,放在中国,算不上过度恐慌,而是适度防卫。所以在中国做个开明的家长,尤其吃力啊,心理素质得多好,自控能力得多强,才能在贴身防卫中留出孩子身心活动的自主空间啊!这平衡啊,比走钢丝还难。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鲍菡萏

鲍菡萏

30篇文章 10年前更新

山远始有容

文章